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是轮不到拼天赋、家世的 |【经纬低调分享】
在这个并非尽善尽美的世界上,社会的金字塔是自然形成且客观存在的。金字塔的顶端非常狭窄,只容得下最顶尖的一小拨人;绝大多数情况下,金字塔是横向打通的,并且概率是同等级贯通的。越是金字塔顶端的人,越是有集合社会资源成就一番事业的愿望。
正是因为这样的金字塔现象,让一些人在天赋与家世面前不时遇到困惑,无限放大“出身”和对成功所起到的作用。也正是这些人,他们在现实中从未拼命地努力过,从未坚持过,也从未和时间赛跑过。
放在长远的时间维度里去看,其实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是轮不到拼天赋的,所以基本上好好干大家都能有所成就。这当中可能最需要注意的是——路径选择和时间积累。路径选择决定你攀登哪座金字塔,时间积累决定你愿意在选定的金字塔上付出多少心力,而它们都是你抵达顶端的筹码。以下,Enjoy:
来源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作者 / 韩云芸
01
个体差别:“一万小时定律”和路径选择
这些问题,或许我们心里有些答案,或许我们只是不愿面对。
读书的时候,人和人的差别比较容易衡量,也比较容易追溯。很多人会把学习成绩的高下推脱给天赋,在中国学霸学神的聚居地——清华有这么一个说法,我觉得很经典也很朴实——这个说法来源于水木BBS一篇热门帖子:《规划你一生的学术历程——写给新来的博士生们》,信中写道——“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是轮不到拼天赋的,所以基本上好好干大家都能有所成就。”
每年高考状元分享学习经验,那些挑灯苦读、题海作战的说法往往很难激起人们的兴趣,倒是对自幼记忆惊人过目不忘、沿袭几代治学之家、天赋异禀速算天才等等轶闻津津乐道——这些轶闻有事实的影子,却多半掺杂了转述者的主观渲染难辨真假,失去了借鉴的意义,却似乎让听众找到推脱的理由而松了一口气。
很多人推崇“一万小时定律”,这个说法出自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反观我们的“比较组”——那些我们熟悉的曾经的同窗、同事,大家的起点不见得有多大差别,但是选择了不同的方向持续耕耘之后,往往已经差之千里。
我的发小中有成为量子物理学家的,有在联合国工作的国际政治圈人士,有在加州大学任教的年轻生物学家,有在MIT的年轻交流学者,有在出版社工作的畅销书编辑,有在顶级咨询公司的战略分析师,有像我这样的创业者……我们彼此知根知底,深知先天差别和家庭背景并不悬殊,但是如今隔行如隔山,各自在专业领域的积累已不可同日而语。天长日久,随着每个人在各自领域的建树,以及社会通行价值体系的构建,相识于微时的人们,似乎逐渐分割出“三教九流”“三六九等”。
社会的金字塔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各行各业,学术的、科技的、商业的、艺术的、教育的……甚至是玩游戏、做收纳都有自己的大神和小虾,金字塔是自然形成的。金字塔的顶端非常狭窄,只容得下最顶尖的一小拨人;绝大多数情况下,金字塔是横向打通的,并且大概率是同等级贯通的。这种横向交流的现象,往往给人以“阶层”的印象。
之所以同等级贯通是因为唯有如此,人们的资源付出可以交换到对等的资源回报,这种交换未必是处心积虑、斤斤计较的,而是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打个通俗的比方,你的邻居经常问你借鸡蛋,还你几根葱,时间长了难免在你心中留下“占便宜”的印象,你可能因此回避与他的交往;反之,他经常还你燕窝,时候多了你恐怕也不自在,做了红烧肉也惦记着送一些过去,或者会有些心理负担借故推辞了。
在现实社会中,越是金字塔顶端的人,越是有集合社会资源成就一番事业的愿望,无论动机如何,越是愿意以自身富余的资源去交换尚且欠缺的资源。另外,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时间效率,是他们第一考量的,所以他们只愿意和被可靠的筛选机制筛选过的对象,与另一座金字塔对等及以上位置的人交往,以提高成功率。这个逻辑符合经济学原理,也符合人性,所以似乎不言自明。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只有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才可能缓解这种痛苦。探寻答案的过程固然困难,更困难的却是探寻答案的决心。我们往往以庸常的忙碌去回避路径的选择,因为比较费神;往往以他人的天赋神话去回避普通人也可实现的跃迁,因为比较费劲。前一种回避会错失事半功倍的机会,后一种回避则连脚下的路都走不踏实。回避的多了,便难免所谓中年油腻的困境,和所谓阶层的滑落。反之,也有人是用错了勤勉,在所谓“捷径”和“天赋”上钻营终日,往往踏上另一条虚幻蹉跎的不归路。
真正切实可行的答案只得从我们正视的事实和普适的原理中去探寻,使用了各种SWOT分析、波特五力法或更高级的模型,往往最终提炼为两件事:路径选择和时间积累。路径选择就是你决定攀登哪座金字塔,时间积累就是你愿意在选定的金字塔上付出多少心力。
02
家族积累:“寒门贵子”和时间串联
说多了个人奋斗,难免遭到质疑——每个人的起点真的相差无几吗?那些含着金汤匙出身的人该怎么说?
出身,是我们不时面对的困惑。实际上,一般人被“金汤匙”秒杀的概率并不高。借用上面水木BBS的句式“大部分人的能力级别之高是轮不到拼家世的”,拥有优渥家庭条件的毕竟是少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你相比他们欠缺的只是“捷径”而非“公平”。
有一位叫永乐大帝二世的网友写过一篇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在网上反响热烈;无独有偶,英国BBC曾经拍摄过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一时也引发热议。且不说文章和纪录片中那些成功跨越了原生家庭所在的社会层次的孩子,诚然他们是少数,但你如果认知到社会原本就是金字塔状的,较多的占有资源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筛选和较低的几率。家庭出身所带来的优势本身,是否意味着不公平?
放在长远的时间维度里去看,家族积累和传承本身也是公平的。只要财富的来源正当,如果人一辈子的额外付出取得的积累足以泽被后世,那么对于这一辈人的心血回报延续到他们子孙身上,似乎也是一种合理的回馈。
设身处地,我们何尝不希望我们的付出可以为子女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只是从每一个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考虑,每一代人都需要足够的动力去推动所在经济体的发展,因此社会机制的设计都会适当去调和这种代际财富传承造成的起点上的差别。这是社会管理者所要考虑的宏观架构设计问题,是“度”的把握问题,并不是财富继承本身的公平性问题。
我们看待艺术世家、工匠家族、书香门第的传承造诣,可以更冷静地评价家族沿袭的意义。这就好比中学物理中讲到的电路原理,我们把几个电阻串联在一起,产生的功率等于各自功率之和,一个较强的电压在每个电阻之上得以分摊,就好像一个伟大的梦想在几代之间化整为零又合而为一。几代人的时间串联在一起去打磨一种技艺,传承一种梦想,实质上可以成就一项了不起的事业。
但从一般意义而言,我们不必对“出身”耿耿于怀,每个人从自己出发创造价值,提升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竞争力,在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允许的范围内惠及子孙,这是公平的。
03
团队作战:“黄金战队”和时间并联
当然,不见得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形成合力去成就一个梦想,好在这个星球从来不缺少有梦想的人,只要你有足够的愿景和诚意,总是能召唤到合适的搭档或者寻觅到一个靠谱的团队一起前行。
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erg在《Lean In》一书中说道;“是与聪明的人在一起工作,才让我快速地成长起来。”中国古语有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个人的时间和能力终究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以更高的效率完成知识积累和技能提升,甚至找到搭档互为补足,共同成就一番事业。和优秀的团队同行,正是对时间智能和社会资源的最佳整合。
有人提过一个问题,如果比尔盖茨丢了一美金,他会不会弯身去捡。答案是说不会,因为他一秒钟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这一美金。这是个不甚严谨的段子,仅仅为了生动地说明他的身价和财富创造量级。事实上,他是可以弯腰去捡这一美金的,只要他愿意。因为以微软今时今日的组织成熟度和分工设计,他已经完全可以解放出来去做一些他喜欢的“无意义的小事”。而微软的成功,也必是一群优秀的人的共同成就。
从IBM到Google,每一个成功的组织无一不是一台紧密耦合的时间机器,把团队的集体智慧冶炼成一种产品,出售给社会获得回报。即使是埃隆·马斯克、乔布斯这样灵魂式的人物,身后也有诸多潜在镁光灯下的英雄去成就他们的辉煌。而所谓灵魂,正是他们本人所传递出的团队的共同气质,或是这种气质吸引了相似的人,或是相似的人聚合出一种气质,最终领袖本人成为这种气质的最佳代言人,他们的产品正是这种气质的物化表达。
还是以电路原理作比,一个团队就好比把几个不同用途的电阻并联在一起,产生的功率等于各自功率之和,产生的电流等于各自电流之和,强大的电流传递给电路上的每一个元件,就构成了团队力量的传递和合力。
还是那句话,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就先改变自己,从自己开始为家族积累,从自己开始找团队一起作战。隐忍在时间里,努力奋斗。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终将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借助时间的魔力,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结局”的坐标。
也许你还想看: